상단여백
HOME 生活文化
戲曲學術關鍵年──曾永義院士八十榮慶
hanshinnews | 승인2021.09.22 09:33

2020年中研院士曾永義(右)將著作《戲曲演進史》手稿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國圖館長曾淑賢(左)出席受贈儀式。(資料照片)

 

台灣戲曲在眾人的努力下,已再次融入現代生活,圖為國光劇團年輕演員的演出。(國光劇團提供/資料照片)

 

中研院院士曾永義一生習慣以手稿書寫。(國家圖書館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2021是戲曲學術關鍵年,中研院院士曾永義老師《戲曲演進史》春天出版,九月「2021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祝賀曾永義院士八十榮慶」登場,先前更有該書手稿捐贈國家圖書館的盛大儀式,接二連三學界盛事,不僅凝聚曾老師數十年研究心血與生命智慧,更聚攏各界對戲曲之關注。

 

戲曲史的撰寫,自王國維先生開始,繼之以青木正兒,而後兼擅文獻、文學與劇場的周貽白,以長編、簡史、講座以及劇場史等各種形式展開論述。1980年代張庚、郭漢成的戲曲史不僅更為詳備,且明顯關注各階段的舞台藝術成就。本世紀初廖奔、劉彥君再登高峰,曾永義老師則以二百七十萬字總其成又重新開啟戲曲史的格局,不再以朝代為序,改用「劇種」(戲曲種類)的源生興衰為骨架,作為演進發展的論述脈絡。老師明確指出「小戲」為戲曲之雛型,「大戲」為戲曲之成熟,而大戲之成形,標示著「戲曲劇種」的完備。因此該書以劇種為主軸,建立整體架構,附著於此骨架者有三,其一為劇種之背景、劇目、題材;其二為劇種之理論、藝術與搬演;其三則為作家與作品,作品從其題材運用、主題思想、關目布置、排場處理、音律得失、語言質性、人物塑造、科諢調劑等綜合鑑別其地位,並藉此總體觀察劇種在文學藝術上演進之趨勢。此一架構涵蓋了戲曲研究之全面,實為重大學術成果。

 

大陸學者杜桂萍教授指出,曾老師在戲曲研究上的真知灼見,深刻影響了「兩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兩岸開放以來,老師的學術活動多數內容與中國大陸息息相關。學術會議、圖書出版、田野考察,很多重要工作都來自老師的倡議、推動和具體參與。各項戲曲學術議題在研討會上反覆論辯,切磋討論中開啟了戲曲研究的嶄新時代。老師將數十年來重要的學術對話,包羅囊括進《戲曲演進史》。此次由台灣戲曲學院、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文資局聯合主辦的研討會,也有許多對岸學者熱情參與,總結前三十年多元對話交流成果。

 

不過如此盛大的研討會卻因疫情一延再延,由去年初延至今年九月23至27日,原分台北、台中兩地舉行,今合併於台灣戲曲學院。雖然病毒狡詐、疫情仍待觀察,但老師吩咐 : 「即使只能線上,亦如期舉行,絕不再延 ! 」

 

老師去年重病一場,體重幾乎減半,但威嚴絲毫不減,說到如期舉行時,仍是斬釘截鐵、氣場驚人,像我這樣的老學生都不敢有一絲違拗,何況老師說得極有道理 : 「疫情只能重創經濟,豈能影響學術? 研究不能中斷 ! 戲曲原為小道,躋身學術,不過百年,逢此大疫,若稍有怠忽,便退回原點前功盡棄。近二三十年來戲曲學者或典籍文獻、劇場表演,或考古文物、田野調查,各自開拓論題開展面向,其成就兼具廣度與深度,台灣儼然已成戲曲研究之中心與重鎮。此次以我之八十壽為題,邀來國際大陸論文百篇,正可確認並彰顯台灣之成就,豈容一延再延?小小病毒,何足懼哉?」老師語重心長,眾弟子莫不點頭稱是,先是閉門讀書、撰寫鴻文,會期將近之時,又紛紛緊打疫苗,齊赴盛會。

 

會議除論文發表之外還有演出,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演出「曾永義創作劇目之折子戲匯演」,臺灣國樂團演出「蓬瀛詠弄人間戲」戲曲國樂劇場,王海玲、唐文華、溫宇航、朱民玲、趙揚強、江彥瑮等京崑歌仔客家豫劇等名角共襄盛舉。此外還有合和藝苑南管戲曲和陳錫煌傳統掌中戲。這些不是餘興節目,也不是群星祝壽,而是通過案頭場上交相映照,證明戲曲為韻文學之極致,是中華文化最具體全面之綜合體現。台灣二三十年來有國光劇團、台灣戲曲學院、台灣豫劇團三公立劇團長期努力,加上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廖瓊枝薪傳歌仔戲劇團、秀琴歌劇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等各展所長,戲曲已再次融入現代生活,欣欣向榮之景象,將在研討會中同步展現。

 

身為老師第一個博士弟子,這場重要的會議,我做了雙倍工作,一是撰寫學術論文〈作者入戲、尋找崑曲〉,分析崑壇大勢,展望未來,指出青年編劇羅周的創作為崑劇新希望。另一件更重要的,是以「曾永義院士《戲曲演進史》的學術成就」為題在大會做專題演講。老師的理論原已條分縷析、綱舉目張,我願以戲證史,精選演出錄影片段,將老師理論做動態呈現,除此之外,還想藉機偷渡自己的研究成果,而這當然是奉師之命。

 

老師常說,弟子應當站在老師的肩膀之上攀登另一高峰。我不敢攀越,但至少可做「側翼」,延伸擴張。我熟悉京崑,從娘胎裡聽京劇,解嚴後看崑劇,常戲稱這是我的原配與外遇,兩個情人都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內涵之豐厚自不待言。但戒嚴期間台灣能看到的崑劇有限,直到解嚴前後我開始瘋狂著迷,1992年受邀參加台灣第一次以崑劇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往都以「傳奇」為題),我就開始研究崑劇的當代新發展,廣蒐當時各崑團整編、改編和新編的戲,寫成論文〈從折子戲到全本戲──民國以來崑劇發展的一種方式〉。

 

那時發覺新編崑劇之演出已受板腔體(京劇為代表)影響,劇幅牽動敘事和曲牌聯套,結構早已不同於傳奇,早就突破「副末開場」等規矩,當時心中疑惑,這些戲還能稱作傳奇嗎?是明清傳奇在當代的變形嗎? 好幾個夜晚輾轉難眠,一日,早上六點五十分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送上交通車,隨即打電話向老師請教。老師知道我問的是很重要的問題,想了一下,鄭重的一字一句說出 : 「同為戲曲之一類,傳奇以體製為判別基礎,崑劇則以腔調為基準,二者可能重疊,也可能分歧。」當下解惑。後來老師寫成〈論說戲曲劇種〉一文,「體製劇種、腔調劇種」成為定論,更是這本《戲曲演進史》的骨幹。

 

劇種、體製、腔調之間的辯證還可更進一步。有的劇種不只唱一種腔調,例如京劇,除了西皮、二黃之外,還可唱吹腔、撥子、梆子、柳枝等各種腔調,崑曲也包含在內。而京劇裡的崑曲,未必全源自明清,更可視劇情需要新編。例如梅蘭芳新編《梁紅玉》《花木蘭》等劇時,覺得「擂鼓戰金山」和「東市買駿馬」適合崑曲載歌載舞,便請表叔陳嘉梁按曲牌格式新編。可見崑曲是京劇的音樂創作元素之一,而京劇演員唱的崑曲,當然體現京劇特質,我認為內行掛在嘴邊的「京崑」連用二字,不只是京劇和崑曲,更是京劇演員演唱的崑曲,發聲用氣出自京劇專業,與崑曲未必盡同。此時無需質疑誰為正宗,純粹是劇種的交流,是劇壇常態。

 

正如同當前我們視為崑劇優秀傳統的「魂步」,竟是梁谷音向京劇大師筱翠花學的,用在《活捉》,成為典範,後輩都據此學習。這些是我多年的研究,希望站在老師肩膀上,充當「側翼」,使雙翅更為寬廣延展,翻山越嶺,凌空翱翔。凡此種種,皆是學術發展之必然,也是老師「肩膀理論」之實踐。

 

「浩浩胸懷羅宇宙,悠悠眼底古今情」,這是老師今年四月赴花東觀太平洋題詠的詩句,正可形容老師的大氣象主導開創的戲曲研究格局,這些都將反映在這場國際研討會,2021,確為戲曲學術關鍵年。(來源:中時電子報)


hanshinnews  hanshin@hanshinnews.com
<저작권자 © 한신일보, 무단 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

hanshinnews의 다른기사 보기
icon인기기사
기사 댓글 0
전체보기
첫번째 댓글을 남겨주세요.
新聞社介紹新聞線索提供廣告諮詢不便申告個人信息收集方針拒收無端電子郵件
首爾特別市 中區 明洞2-gil 43 2F  |  tel : 02-776-2801  |  등록번호 : 서울 아 03570  |  發行人/編輯人 : 金榮泰
Copyright © 2024 韩新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 to news@hanshinnews.com
(株)韓新日報/登錄番號:首爾 아 03570 /登錄日期: 2015年2月6日/題號:INTERNET NEWSPATER HANSHINNEWS/發行人.編輯人 : 金榮泰 /首爾特別市 中區 明洞2-gil 43 2F / TEL : 02-776-2801/發行日期 : 2015年8月5日/ 代表理事 兼 靑少年保護責任者 : 劉國興
Back to Top